江邊小村躋身國家景區 梁家墩村民家門口致富
海寧市傳媒中心記者 董維剛 張煜 錢晨輝
梁家墩,曾經是丁橋鎮新倉村一個籍籍無名的小村落,過去村民掙錢沒門路,只好出外打工養家餬口,而美麗鄉村工程啓動後,這個江邊村落華麗轉身發展旅遊,一躍成為網紅打卡地,越來越多的村民,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,康莊大道越走路越寬。
雨霽的清晨,空氣格外清新,靜靜卧在夾塘裏的這個自然村落格外寧謐,處處可聞清脆的鳥鳴。7月14日一大早,民宿主人計江英一如往常,花了個把鐘頭,把自家裏裏外外打理得清清爽爽。她家三層小樓,透過頂樓客房的窗户,寬闊的錢塘江面盡收眼底。
計江英站在露台上,指着不到100米的江面對記者説:“如果視線好的話,可以非常清楚地直接看到對岸,有時候潮水來了,在這裏能看到錢塘江大潮過來。”
樓下清香遠溢,太陽花開得很旺,蜻蜓立在亭亭淨植的荷尖上,更多的是叫不上名的花草和藤蔓,綠了大半個庭院,蜂蝶翩翩流連其間。計江英給自家民宿起名“行鄉子”,總共4間客房,2017年開辦,客源連年翻番,周圍鄉親看她家生意不錯,也紛紛開辦起了民宿,規模只有1000畝的梁家墩,一時間擁有13家民宿40多間客房,單間年收入1.2萬元。
“我自己裝修,沒有客人我自己可以享受,設計的時候就設計了老中式風格,結合了一點時尚,現在就陸陸續續帶動了十幾家。”計江英説,“我們上海來的客人比較多,特別是上海退休的老人,他們會在這邊享受鄉村生活、田園生活。”
計江英家屋後,是梁詠剛開的農家土菜館,坐在家裏,他通過手機微信就可以接單,週末來用餐的客人已經排了好幾桌。今年雨水多,門前菜地裏一片翠瑩瑩,隔了一夜,他就摘回了一大把鮮嫩的時蔬。
梁詠剛在水龍頭下洗洗淨豇豆,邊切邊説:“這是一大早去採的,都是地裏種的,番茄、豇豆、青菜,蔬菜基本上都是自家種。”
3年前,這位“75後”看老家變美了,成了遠近聞名的“網紅村”,有廚師手藝的他乾脆回鄉創業,告別了在外面打拼了十多年的生活,他家客滿時一次能接待10桌,一年下來收入20萬元。
“當時抱着試試看的心情,回來想創創業看,沒想到還可以。我們這裏的客人基本上是預定的,他們來吃土雞、土菜、錢塘江的魚。”梁詠剛説。
梁家墩面朝錢塘江,背依老滬杭公路翁金線,2012年,美麗鄉村建設畫卷在這裏徐徐展開,古老的梁家墩迎來新的生機,曾經瀕臨破敗的老宅煥然一新,如今徜徉在這個已經成為國家3A級景區的村落裏,腳下是平坦的瀝青路,曲徑通幽,四通八達;村民開辦的一家家民宿、手工作坊、咖啡館、博物館、野炊基地等,悠然坐落;天南地北的遊客,還可走上海塘,一睹聲聞天下的海寧潮,滾滾而來浪頭驚濤拍岸,讓人遊目騁懷。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,終於給了世代生活在江邊的村民豐厚的回報。
“一開始村民主要還是以外出務工為主,現在發展起來之後,我發現很多村民在自家的基礎上開設了業態,在家門前已經能營收了。”海寧市倉塘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策劃部經理朱冰佳向記者坦言。
2017年,新倉村引入專業團隊,合力打造梁家墩景區,採用“合作社+企業+農户”模式運營,發展各類業態48家,近八成由村民創辦,去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,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00多萬元,350多名村民實現就業,收入超過650萬元。
目前,梁家墩已經啓動二期、三期工程,將分別開發水彩手繪藝術村、新倉谷堡等,面積擴大到6.2平方公里,覆蓋人口由原先的3個村民小組115户,增加到39個村民小組900多户人家。
“旅遊帶動農業,農業帶動旅遊,相互相成,當初的出發點也是讓本地老百姓先富起來,帶動其他的區塊。到現在目前為止,總體的一期已經全部完成,二期已接近尾聲,吃住行玩樂都有,三期將以點帶面,從北面的谷堡沿線一直往南,發展一個大區塊的產業鏈。對老百姓來説,今後的日子肯定是越來越好。”新倉村黨委書記陳志華信心滿滿説。